村网通总站 路村 tllclc.nync.com 欢迎您!
文丨中房报记者 李叶
建筑会讲故事。
提到凯旋门,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凯旋而归的景象。又如,自由女神像总让人联想到美国《独立宣言》。
对中国人来说,从长城、天安门到鸟巢、水立方,这些建筑也无不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与复兴使命。
从居住性质的建筑层面上看,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影响着建筑的外观和使用属性;而随时间流逝,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又反映出,人们在时代洪流里的生存面貌,记录着社会的变迁,见证着时代的激荡。
40年中国的巨变和故事,全都藏在一栋栋普通的居民建筑里,诉说着理想一起去追,也诉说着欢笑与唏嘘。
━━━━
筒子楼
筒子楼面积逼仄,居住拥挤,
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历史阶段的住房样式
筒子楼的公用洗漱空间,没有隐私可言,
但无数中国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走过岁月
上个世纪70年代,大多数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要靠各个企事业单位分配。限于供应紧张,筒子楼这种一层好几个单间,往往是一栋楼共用一个洗漱卫生空间的建筑应运而生。又因为走廊狭长,状如筒子的特征,得名“筒子楼”。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住房样式,无数中国人在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走过岁月。
“整栋楼住的都是父亲单位的同事,互相之间几乎可以说是没什么秘密,谁家做了好吃的,也常会给左邻右舍都送上一点。”53岁的赵莲凤女士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描述了童年住在筒子楼里时的邻里关系,但同时一栋楼共用一个公共厕所,“非常不方便也没有隐私”。
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人均居住条件差的背后也反映出一个困难情况,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78年9月,中央召开的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一次重要谈话,主要思路就是: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位置。
━━━━
单元房
时光向前流转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居住样式进化了的单元房大多仍属于福利房,也有一些属于单位集资建的房,个人按房价全额出资的拥有全部产权,个人部分出资的拥有部分产权。赵莲凤女士家的第一套住房就属于后者。
相对于筒子楼,单元房设施完善了不少,每套房内拥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居住者的隐私得到了极大的保护,但这个时候住房的面积仍然不大。
40余平方米内,规划出客厅、饭厅、阳台、卧室,空间显得狭窄而局促。“尽管如此,在当时已经算是奢侈了。”赵莲凤回忆,“当时每人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交房的时候需要付2000多元,不知道费了多大劲才凑齐。”
这个时期,城市家庭开始对住房内部软装有了认知,有一些家庭会把自己的家稍微打扮一番,比较流行的装扮是墙面涂上草绿色或浅蓝色的墙裙。有条件的家庭,开始往地上铺软质地板胶。
1988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议”,中国第一次房改启动,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同年,中国第一个土地拍卖、按揭贷款真正完成意义上的商品房小区东晓花园在深圳竣工,这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
━━━━
第一代商品房
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民的荷包鼓了起来,商品房时代到来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消费者而言,这个时期的住房不再只是简单地满足居住的功能,人们对于房屋外形和内部装修初具审美。从外形上,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商品房开始贴上瓷砖,小区也做起了绿化;往内部走,这个时期的住房面积大了许多,同时,各家各户也有了不同的装修风格,反映出房屋主人的个性。
不同于福利分房时期,楼房名称往往以单位或者当地街道名称来命名,商品房的开发商已经有了楼盘的取名意识,这个时期的楼盘项目名称往往以“苑”“园”等命名。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8年,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历史阶段的一个年头。
━━━━
第二代商品房
转眼来到21世纪,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使得刚需和投资客都将目光锁定在商品房上。
美好的生活方式被植入房地产开发,人们开始对海外居住方式充满了向往,这个时候的住宅建筑风格和内部装修风格开始倾向于中国大众认知中的欧式,连项目名称也透着“国际范儿”。爱丁堡、爱琴海、泊林郡、罗马花园、普罗旺斯、十七英里……这些移植过来的洋名称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形成一股欧陆之风。
21世纪初期,人们想象中的欧式装修风格
房地产演变成一种美好生活方式之外,人们发现,住房还具有投资价值,被发现“新大陆”后的房价从此逐年攀升。2006年,“房奴”一词诞生,房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房价牵动着中国城市居民的心,人们从此谈房就会心神不宁。或是庆幸自己早买省了好多钱,或是沮丧自己错过了买房时机,有的人为了住房离开了本来喜欢的城市和自己的事业平台。
这里,不得不提去年一篇刷屏文章《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这篇文章触痛了很多人的心。这位中科院北京某所科研人员的作者称,自己是北大本硕博毕业,因为住房年前刚刚调动了工作,转战南京某高校。离开北京前后他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离职时向我的领导打报告时。80多岁的老院士,一直和我很谈得来,我和他说我要走,他很意外。我很坦诚地向他讲了前因后果,也和他说:我可能的确做不到安贫乐道。关键是如果只有我自己我肯定可以,但我有孩子,我不离开北京的话,他将来一系列的事情我都没把握处理好。
老先生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支持你的选择。那边(指我的新单位)我会帮你关照的,以后还是同行,人不在一起了,但工作还是一起干。我瞬间泪奔。当年老先生把我招来对我的期望很高的,如今我却……
第二次是来了南京之后。来了不久就买了个小房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也没怎么装修,赶在过年前入住了。四岁半的儿子有一天晚上洗漱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可喜欢洗漱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现在的卫生间干净漂亮。我说以前我们的卫生间(租的房子)虽然旧了点,但也很干净啊,我和妈妈每天都打扫的。儿子说:那是别人的房子,而且我觉得太旧了,很难看,我以前每次进去都有点害怕。
房价上涨带来的居住烦恼,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那场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后所带来的楼市刺激和疯狂。房价从这一年起持续大反转,一年比一年让人“没有想到”,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发展捆绑得更紧了,还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一个经济学家或者专家学者,都确定自己对楼市的发言最有见识。但是,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总是没有疗效,最后都陷入了一个个广告式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模式。
━━━━
当代建筑
回到居住样式这个主题,如果以10年为一个节点的话,2010年过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相较于从21世纪初期模仿国外的建筑和装修风格,这时候的人们向往返璞归真,回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居住意境的追求。
新中式的建筑风格与装修风格喷发流行起来,就连楼盘名称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府”和“院”出现在了很多房地产项目;更有诗词格调的楼盘名称如同一股清流,奔涌而来,“xx春风”更成为2018年最常见的项目名称。
改革开放4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40平方米水平。
去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和中国房地产报创办25年的专访中,绿城集团创始人、蓝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说,“在1/4的世纪里,有10倍左右的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和生活配套的提升,房地产行业取得的成就是决定性的。这样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解决几亿人的居住及改善难题”。
这是一个事实。
在房价倒逼之下。为了让市场稳健发展,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建设规模空前。
对住房的投资投机风潮,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与房地产相关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2018年即使在经济波动形势之下,各级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力度也前所未有,仅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次数就高达192次,而关于房地产的改革仍在继续深化。
下一个40年又会发生什么?这是留给致力于建设一个好的房地产市场的行业大命题。
在去年那场对话中,宋卫平发表了他对居住的新思想。他认为,居住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就像空气、水一样,不要说居者有其屋,但一定要有一个安宁的可以得到休养生息的空间,人们可以恰如其分地生活,居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受教育的地方、享受商业服务便利的地方,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设计。
“我们的居住空间不应该是为了‘居住而居住’,应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居住,居住前面应该加上‘生活’两个字,生活居住或者是居住生活,强调生活和居住的一体化,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性,有这样的基本概念再来做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以及城市中公共设施的安排与设计,才是系统性、人性化的。”